下載.jpg

 

人類的融合統一

    在20世紀的前半,學者普遍認為各個文化是相對獨立,彼此干擾甚少,就像太陽系中的行星,各自獨立發展,除非出現外界力量的干擾,才會改變。現今的學者卻不這麼認為,雖然文化都有各自的信仰、規範和價值觀,但只要環境或鄰近的文化改變了,該社會的文化就會有所改變。除此之外,社會內部也會造成改變,即使是環境與外界隔絕、生態十分穩定,但由於文化、風俗、宗教都是由人類自己想像出來的秩序,社會內部就會有各式各樣的矛盾,整個社會一直試圖調和矛盾,因而促使文化改變。

    大約在西元前1萬年,人類大約有數千個文明,但到了西元前2000年左右僅剩數百個,更在地理大發現(15世紀)之後,巨大的亞非世界吞噬了其他文明(中美洲世界、安地斯世界、澳洲世界、大洋洲世界),現今整個地球適用同一套地緣政治(整個地球劃分為200多個國家)、使用同樣的經濟制度、採用相近的法律制度、也接受同樣的科學體制。

科學革命

    科學革命也可以稱之為「無知革命」,在科學革命之前,人類認為「真理」是要向古代的聖賢學習,聖賢先知們無所不知,一但心中有疑問,便翻閱「聖經」、「可蘭經」、「論語」試圖從中找到答案,科學革命便是承認人類仍有多未知的事物,尚待學習、研究、發現,現代科學與古代的知識系統有下列三點不同:

  1. 願意承認自己無知
  2. 以觀測及數學為核心
  3. 取得新能力

 

科學研究所費不貲,科學活動能在過去500年間迅速的發展,很大的原因歸功於提供金費的政府、企業、基金會和私人贊助者,而研究活動能得到這麼多的經費,多半是出資者認為這些研究能達某些政治、經濟或是宗教目的,而非純粹滿足求知慾,例如16世紀,銀行、政府對於出資前往世界各地探險,可說是揮金如土,但在兒童心理學方面,卻是一毛不拔,因為新的地理知識能夠提供巨大利益,征服建立殖民地、建立貿易帝國。

歐洲能從原本的邊陲之地一躍變成世界舞台的中心,很重要的因素便是科學革命,在1775年前,亞洲佔了全球經濟總額的80%,光是印度及中國就佔了全球60%,歐洲相較之下根本是經濟侏儒,一直要到1750~1850這之間的一系列戰爭,歐洲將亞洲的傳統大國打得抬不起頭來,全球的重心才開始轉往歐洲

 

歷史上大部分的時間全球的經濟規模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雖然總量的確會增加,但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或是發現新土地,在1500年,人均產值約為550美金,但時至今日,人均產值已達8800美金,會有這麼巨大的增額,是因為現代經濟體系運作的基本信仰就是「成長」,因而發展出「信用」這個概念,讓我們能夠預支未來,打造現在,銀行願意出資,是因為評估過認為未來有利可圖才會資助,同樣的借款人願意向銀行借款,也是因為評估後認為將來收益大於需支付的利息 。這是古代經濟體系所沒有的概念「信任未來」。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人類全體財富的基礎,就在於希望增加個人利潤的自私心理」,貪婪是好的,我們自己過得更好的同時,他人也能受益,利己就是利他。

 

在過去這500年,智人歷經了一連串令人驚訝的革命,地球在生態和歷史上,都已整合成單一領域,經濟成指數增長,今日人類享有的財富可能是過去人類無法想像的,科學和工業革命帶給我們超人類的能力,只不過,為何我們沒有感覺快樂?

 

心得:

    這本書是目前我所看完的書當中,讓我最震撼的著作,也深刻的影響著我,甚至可以說完全顛覆了我的世界觀,將我從文化禁錮中解放出來,原來社會上教育我們的文化、習俗、價值觀只不過是存在人類腦中的想像,我們靠著「想像」團結智人發展文明,同時也禁錮了個人自由。民主主義、資本主義、人文主義也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宗教,沒有一套價值觀是至高無上的真理,我們的行為、方向所有的一切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我可以純粹的「從心」,既然我可以不用成為社會期待或認為〝應該〞有的那個樣子,我開始多方嘗試、閱讀、探索新方向,順從「本心」,不再被舊有的價值觀所束縛,所謂的義務、責任不過是他人的想像。

    本書最後的章節是智人末日,DNA定序早已不是新科技,訂製新生兒技術上也並非不可為,只是卡在道德沒有人敢運作而已,所謂的智人末日並不是人類消失,而是智人已經不需透過大自然漫長的演化,可以直接利用生物科技自我進化,也許在不久的將來,DNA修改或訂製會像整形一樣,見怪不怪。

arrow
arrow

    神經病的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