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0.jpg

 

 

 

                   還記得大學上的經濟學,各種理論最基本的假設就是「人是理性的」,本書的作者Thaler則提出許多研究反駁這個假設,在2017年拿下諾貝爾經濟獎,於行為經濟學領域,其論文被引用次數高達前三,被稱為「行為經濟學之父」。

 

        何謂「人是理性的」?本書給他一個名詞叫理性經濟人,理性經濟人做的決策是有一致性的,不會前後顛倒,並且總會最大化自身利益,然而人類其實有許多盲點,並沒有如同經濟學家假設的這麼理智,Thaler做了一次問卷調查:

 

A問題--假設明年死亡率為千分之四,現有一解藥能將死亡率降為千分之三,你願意花多少錢買解藥?

 

   B問題假設有一工作會將你明年死亡率從千分之四提升到千分之五,至少要給你多少錢你才願意從事這工作?

 

理性經濟人眼中,兩者都是死亡率千分之一對你而言值多少錢,差別只在於支出還是收入,依「人是理性的」假設來說,AB問題的答案應該相去不遠,但實際上A問題最多只願意付2000美元,B問題最少要50萬美元才願意接受,這兩者結果差距之大,令人莞爾。Thaler提出了一個理論「稟賦效應」,一般人對於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會比可能擁有的東西,要來的更加看重。

 

        常人對於獲得與損失都呈現敏感度遞減(當你財富只有50元,獲得1000元讓你開心的程度遠大於財富有100萬,得到1000),面對獲得我們傾向於保守,但面對損失我們卻偏好風險,下面這實驗說明了一切(括弧為受測者選該選項的比率):

問題1. 假設你比今天多擁有300美元,你會從下列兩者中選擇哪一個?

  1. 確定獲得100美金。【72%
  2. 50%的機率獲得200美金,50%機率無獲得。【28%】

 

 問題2. 假設你比今天多擁有500美元,你會從下列兩者中選擇哪一個?

  1. 確定損失100美元。【36%】
  2. 50%的機率損失200美金,50%機率無損失【64%】

 

從下圖中可以看的出來,損失函數下降的幅度比獲得上升的幅度來的陡峭,大致來說,損失帶來的痛苦大約是獲得的兩倍

       不當1.jpg

機會成本

        假設你買到一張門票10元門票,但是別人願意花1000元買你這張票,在理性經濟人眼中,這張票機會成本是1000元,除非去聽演唱會的到的快樂值1000元,要不然應該要轉賣這張門票,並將這1000元花在能帶來最快樂的事情,然而事實上,假如每個人都這樣思考,有八成將會是決策癱瘓。1000元有幾乎數不清的運用方式,對任何人來說,認真思考這個問題都過於複雜,經濟學理論假設一般人會認真投入這種思考更是不切實際。

 

沉沒成本

        假設文斯付了1000美金的網球場會員,可在室內賽季每周用一次。兩個月後。他罹患了網球肘,一打球便會疼痛,但為了不想浪費會員費,忍痛繼續打了三個月,直到受不了才放棄。對理性經濟人而言,他們會將沉沒成本正確的視為無關緊要得因素,然而對真實的人類而言,沉沒成本卻嚴重的影響決策。

 

心理帳戶

      假設有位賭客帶了300美元來賭場下注,結果在傍晚就贏了200元,他會在心理上將原本的300美元與賺來的200美元分開,200美元視為額外獲得,如果在接下來的賭局輸了200元,心理上並不覺得損失,因為本金300元還在,但這違反了理論中金錢具有可替代性的鐵律,兩個口袋的錢應該被一視同仁的運用。

        一般人對於支出在心裡面都有設定預算,伙食預算、娛樂預算..等,希斯與索爾詢問了兩組實驗對象是否願意為了周末的娛樂買票。其中一組被告知,稍早已花50美元看球賽,另一組則是被告知已花費50美元的停車費。已經看過球賽的實驗組很明顯的比較不可能再去買票,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當周的娛樂預算已被花掉。

 

        經濟學理論最基本的就是供給需求,當需求增加,供給無法跟上時,價格勢必上漲,但現實中並非如此,如下例:

        某間五金行的雪鏟售價為15美金。暴風雪過後,他們將售價提高至20美元,您認為這次漲價可接受或是不公平?

        (一般民眾)

        可接受: 18%

        不公平: 82%

        (受過經濟思維訓練的MBA學生)

        可接受:76%

        不公平:24%

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差距,這使的廠商在決定售價的時候,不得不考慮漲價對商譽的影響。

 

經濟學家的挑戰

      儘管Thaler提出這麼多實驗結果來挑戰理性經濟理論,許多諾貝爾經濟學得主跳出來反駁,認為這些實驗結果僅僅是「異例」,並搬出Thomas Kuhn的科學革命模型來反駁,該模型包含一個重要的觀點,唯有專家們確信出現大量無法以現行理論解釋的異例,否則僅以零星的異例是無法推翻傳統智慧,並提出錯誤會抵消錯誤(大局來看整體是理性的)、人是會學習的(在通過多次試誤後,會像理性經濟人一樣的做出決策)來反駁。

 

行為偏誤對金融市場影響

        效率市場假說(市場會迅速的反應消息、價格永遠是對的)的捍衛者認為專業經理人會扮演「聰明錢」調節價格,在股票價格低於公司實際價值時買進,反之在股票價格高於公司實際價值時賣出,但凱恩斯認為專業經理人玩的是複雜的推測遊戲,專業投資或許就像是報紙舉辦的選美比賽,參賽者在上百張照片中投票最喜歡的六張照片,票數最高的前六名才會得到獎品,因此參賽者投票挑選的不見得是自己認為最漂亮的六張照片,而是推測其他參賽者會喜歡的照片並投票給她。

 

 

不當2.jpg

 

        KahnemanTversky做了一個預測一群學生GPA(學業成績)的實驗,將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受試者會被告知每個學生的GPA成績的十分位數,另一組受試者未被告知成績,但給他們每個學生「幽默測驗」的成績,我們都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幽默測驗跟GPA之間的關聯很微小,但第二組受試者仍舊依幽默測驗成績來推測GPA成績,因此KahnemanTversky提出了一個新發現,「常人願意根據薄弱的數據來做出極端的預測」,Thaler將此定義為「廣義性過度反應」,並因而衍伸出另一實驗,根據近五年績效,建立輸家(表現最差的35家)贏家(表現最好的35家)投資組合,自此開始表現,如果效率市場假說是正確的,那麼兩者接下來的表現將不會有太大的區別(因為效率市場假說認為過去的表現無法預測未來),但假如是過度反應假設才是對的,那麼輸家的績效將會比贏家好,結果顯示輸家組合回報比市場多約30%,贏家組合卻比市場少10%

 

        經過作者30~40年來的努力,行為經濟學派已非以前的異端邪說,理性經濟學派也願意正視行為經濟學派提出的質疑,而非僅僅視為異例,當然作者也提到,發展以真實人類為核心的經濟學尚有一大段路要走,本文目的僅希望能拋磚引玉,吸引大家去看本書,如果有覺得結論推倒導太快,建議去看書,作者用了許多篇幅,相信會較易理解。

 

心得:

Thaler就讀研究所時到結識Kahneman(快思慢想的作者、2002年若貝爾經濟學獎得主)Tversky並一起研究、及被傳統的經濟學家挑戰,以故事性方式敘述,對於一般人的非理性決策有諸多著墨並列舉了許多調查結果,目前「行為經濟學派」與傳統經濟學派仍在爭辯中,誰是最接近事實的目前尚未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人是理性的」這假設正在面臨巨大的挑戰。

 

本書就如同諾貝爾經濟學得主與諾貝爾經濟學得主之間的戰爭,巨大的衝撞爭辯非常壯麗,讓我這經濟系小學士在旁看的不亦樂乎,並且受益良多,但本書如非有基本的經濟學理論,似乎不易讀,有許多地方我需要重複多讀幾遍才能完全理解(可能是個人理解力差XD)

 

不管是價值函數(充分的說明投資人在面對損失的時候,更容易恐慌而做出不理性的決策),或是書中所提到的,越常檢視投資組合,越會看到風險,故而越容易做出規避風險的決策等等,都對我的投資思維大有裨益,如果本身對經濟學或投資有興趣,本書確實值得一讀,收穫應該會不少。

 

arrow
arrow

    神經病的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