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1.jpg

            

                我們總是自認人類是理智的,做出的決策都是透過邏輯思考而決定的,但事實上我們常常陷入慣性思考而不自知,人類為了能更快速的做出反應,在演化的過程中演化出了「認知框架」,淺意識會將得到的資訊分門別類地歸納起來,將相似的情況歸納在一起,以便利用過往類似或相近的經驗做出快速反應或是在學習上更容易理解(捷思),這樣的框架雖然有許多優點,但同樣的也有相當大的副作用。     

        Kahneman將人類思考分成了兩個體系,直觀分成第一體系(捷思)、理性分成第二體系,儘管古代哲學家或近代教育都強調理性思考,但相較於捷思遠自原始時代,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更熟嫻於捷思,書中共列舉了101項常見的慣性偏誤。

 

可得性捷思

        KahnemanTversky做了一次實驗,請參加者推測r開頭的英文單字多還是單字中第三個字是r的單字多。參加者回答以r開頭的單字較多,但事實上,單字中第三個字是r的單字足足比r開頭的單字多三倍以上,為何參加者會推測錯誤?因為,腦中想出r開頭的單字相對容易。這代表人類不是以實際發生的頻率在思考,而是以自己記憶中,能輕易擷取的資訊為根據,進行的推測。

 

        可得性捷思常常無視於客觀的統計數據,以交通事故來說,汽車事故機率遠比飛機事故來的多,開車死亡率也遠比飛機高,但人類開車出門並沒有特別擔心,相反的搭飛機卻緊張害怕,這純粹只是因為媒體總是大幅報導飛機事故,讓人們印象深刻,因此就算收到客觀資訊,也不會輕易改變判斷。

 

        Simon提出「有限理性」,人類在認知及處理資訊上有侷限,因此在下決定時只使用有限的資訊,如果有人以特定資訊為為中心,加以宣傳,在沒有其他資訊狀況下,大眾可能會在不知不覺間受到操弄,可以說,只要是人類,不論是誰都有可能掉到可得性捷思的陷阱。

 

賭徒謬論

      輪盤或骰子等使用機器的賭博,在沒有作弊的情況下,每次的結果與下一次或前一次的結果並沒有相關聯,但賭徒們總以為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猜出特別的關聯。

 

1913年8月18日在歐洲的賭博大城蒙地卡羅的一個賭場中,輪盤連續出現26次黑色,當連續出現12次黑色後,所有人改成重壓紅色,因為他們認為連續出現13次黑色的機率不高,但事實上又出現黑色了,賭徒依舊重壓紅色,這個過程又出現12次之多,託此之福,相較於前面12次支出的錢,賭場反而大賺一筆。在前面的例子中,不論是因為連續出現黑色所以重壓紅色,還是相信黑色會持續出現,都犯了賭徒謬論,在統計上來說前後事件都是獨立的,不管前面發生什麼事,這次出現紅或黑都一樣是50%的機率,不過賭徒不這麼認為,持續的根據自己相信的瘋狂下注。

 

        賭徒謬論,不是賭徒專用,也不是只適用在賭博上,只要活在世上,我們就會自行賦予家庭、職場、學校等場所連續發生事件的意義,所以,努力洞察事物本質才是擺脫賭徒謬論的方法。

 

戲局謬誤

      美國紐約大學金融系Taleb教授,在2007年出版的《黑天鵝效應:如何及早發現最不可能發生但總會發生的事》首度介紹戲局謬誤,並提出黑天鵝概念。黑天鵝是指發生機率非常非常低的事件,並具有下面三個特徵:

  1. 不可預測
  2. 衝擊力強大
  3. 一旦現實中發生,人們會後知後覺試著解釋,彷彿任為黑天鵝是可以說明和預測的。

戲局謬誤就是,認為自己遭遇的事件宛如遊戲般,能有餘裕地進行預測、可以充分控制。最終卻贏來失敗。Taleb教授批評有許多預測未來的數學模型,並未考慮現實的複雜性,導致這些模型在現實中都不適用,事實上,LTCM這家金融投資公司,援用兩名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的數學模型,製作風險管理方案,結果導致巨大損失,並在1998年破產。

 

        突發事件發生後,人們會想去預測這些事件會不會以同樣的方式再引發另一個突發事件,卻看不到事件可能以其他方式發生(低估現實中的複雜度,自認已掌握所有影響事件的因素),如同Taleb的指責,對於無法預測的事物,人們自欺欺人的說可以預測,並迴避發生例外事件的可能性,避免戲局謬誤的唯一方法,就是承認自己無法預測、無法控制的事件存在,並努力從更大框架中觀看情況。

 

空想性錯視

     空想性錯視在生活周邊常常出現,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在地板或是牆壁的斑點中,看見人的臉、特定記號或某種象徵物等。在心理學中,也會使用空想性錯視進行心理檢測。例如羅夏克墨漬測驗觀察受試者如何解釋模糊的痕跡,以分析檢查心理狀態。在羅夏克墨漬測驗所使用的墨跡,經過嚴格挑選,沒有特定形狀,所以如果從中看到特定事物,就可以推論受試者空想性錯視。

 

        2011年911攻擊,有許多人宣稱在煙霧中看到惡魔的臉。有些人主張在自然生成的樹木中,看見惡魔的模樣,這些都是空想性錯視,人們如果對自己的信任太強的話,往往會過度相信自己看到的東西,因此即使是自己親眼看到或是聽到的東西,也不全然都可以相信,因為有可能視自己勉強賦予意義的。

 

特例假設

特例假設最常出現在偽科學或是算命占卜上,書中以生理節律理論來做代表。生理節律理論是指,人體有身體、情感、智力三個週期,以出生那天算起,身體週期是23天,情感週期是28天,智力週期是33天,產生上升或下降的波動,實際觀察發現,雖然有人符合該理論的週期。但卻有更多人不符合,但生理節律理論者不肯承認這事實,只將不符合者另作分類,不在生理節律理論範疇中討論。

 

甚至有些研究者還宣稱可以預測胎兒性別,但Bainbridge教授,比較生理節律理論專家的預測和實際胎兒得性別,準確率只有50%,跟擲銅板一樣。Bainbridge教授一發表這個研究,生理節律理論專家開始納入其他變數,然後主張自己理論是正確的。

 

        在生活中,我們最常遇見的就是算命占卜,算命師說的好像知道所有事情一樣,一旦與他預測的不符,便會開始找誠心不足、有不淨的邪氣、祖墳風水不好等各種藉口(甚至是信徒幫他找藉口),這樣的話,自己的信念既穩固又堂而皇之,一有破綻的地方就可以立刻修補。

 

正常化偏誤

        具有正常化偏誤的人往往會嚴重低估災害發生的機率,在事故發生前,總認為自己會平安無事,因而沒有特別作應變措施,比如暴風雪過後,認為自己運氣沒有這麼差,硬要登山結果遇難。德國在希特勒掌握政權後,充斥著反猶太主義,有許多猶太人離開了德國。不過依然有450萬的猶太人留了下來,特別是富裕的猶太人,他們認為將自己的財產當成賄賂獻出,在遭遇危機時便能安然度過。越是在德國居住已久,便越自認了解德國人,結果,被認為發生機率極低的殘酷遭遇,發生在這450萬人身上。

 

        沒有人期望壞事發生,但不能忽略發生的可能性,只憑著樂觀的認為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有點天真了,凡事最好最壞的打算,才是風險控管的好方法。

       

鎂光燈效應

1998年,Gilovich教授透過研究證明了鎂光燈效應。研究團隊請實驗者穿上「令人尷尬的T恤」,然後請穿了該件衣服的同學,進到有其他同學的實驗室中稍微坐一下然後離開實驗室。穿T恤的學生預測,有46%的同學盯著自己並覺得很糟糕。但真正察覺到學生穿令人難為情的T恤只有23%而已。

 

在生活中,常常出現跟實驗相似的例子,例如在路上摔個狗吃屎,自己覺得難為情,但實際上路人連看都沒看一眼。人們是各自人生的主角,但不管表現的多麼傑出,在別人的人生中始終是個配角,大部分甚至可能只是背景的一小角,如果不做出理性的判斷,就會錯以為自己無論走到哪,都是鎂光燈聚焦的主角。

 

Gilovich教授也做了一次說謊實驗,陷入鎂光燈效應的說謊者,認為自己說謊時,認為自己說的話、身體動作和氛圍,在觀察者的注視下都會被識破,但事實上,觀察者很難分辨出謊話。說謊者認為謊言被拆穿的機率為50%,但實際上僅有25%的觀察者看穿而已。如果我們在他人面前感到緊張,或過度在意他人視線時,要記得這是鎂光燈效應的關係,努力讓自己心情穩定下來才是明智之舉。

 

錯覺相關

      有個男人睜開眼睛,發現現在時間是7月7號7點7分,便有預感覺得今天會有好事發生。帶著好心情才加完公司面試,當場就拿到合格通知,於是他對朋友說:「你看,我就說今天會有好事情發生」,如果認為睜開眼睛的時間與面試合格有關聯,那正是陷入錯覺相關。

       

        生病的人相信,特定日子與自己身體不適有關。Tversky1996年,以關節炎患者為對象進行了15個月的研究,對照天氣狀況與他們的疼痛紀錄,結果發現實際上相關性幾乎趨近於零。即使如此,參加的實驗的患者幾乎都堅持的認為,天氣與自己得疼痛有關。

       

        為什麼人們會把沒有關聯的事件作連結?

       

第一,確認偏誤的作用。因為根據自己想相信的去觀察、收集資訊,所以才產生錯覺相關。

       

第二,個人關心的事物會對錯覺產生影響。關節炎的患者對疼痛是很敏感的,相較於不疼痛時的天氣,更注意疼痛時的天氣,因而產生錯覺相關。一般人都會在自己察覺得到的事物中尋找疼痛的原因,而不是相信醫學解釋。帶有負面意義的陰天,在疼痛時,更能讓患者印象深刻,與確認偏誤一起產生後,就更容易發生錯覺相關。

 

第三,人類的認知資訊處理容量有限。人們單純的認為兩起事件同時發生,就是兩者間有某種關聯並如此記憶著。比起處理各事件間的相系資訊,記得發生次數或時間上的資訊更方便。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發現錯覺相關。有人相信本來很冷清的店,在自己進去吃飯後,許多客人蜂擁而至,或者有人會說只要我洗車就一定會下雨..這類莫非定律的話。

 

心得:

心理學一直以來都是很吸引我的領域,本書將心理偏誤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是判斷行為偏誤、信念偏誤、人際關係與組織偏誤及記憶偏誤,合計101個心理謬誤,每個偏誤都是一個小章結,很方便閱讀,適合放在床頭櫃,睡前讀個一兩篇,作者在每個篇章結尾都有提出避免陷入偏誤的方法,有時甚至建議小小的使用偏誤,可以適當的提升生活品質。

 

認知框架讓人類迅速的學習及做出快速的決策,但不論是誰,如果沒有意識到捷思的副作用,就本能的依靠直覺做決策便容易掉入心理偏誤,甚至還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是理性的。閱讀完本書後,不僅時時提醒自己莫要陷入心理偏誤,即使是親眼所見也不要輕易的使用捷思驟下結論,在與他人聊天時,常常發現有人陷入了心理偏誤,反而替聊天對話多了一些樂趣,總而言之,本書受益匪淺,如果你非本科系而對心理學有興趣,本書不妨一讀。

 

 

 

 

 

 

arrow
arrow

    神經病的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